刘伯温一生意志消沉,却敢随时冷言冷语的泼朱元璋冷水

原创   烧饼歌(作)   图已处理(译)   2020-12-09 07:51:21

聪明绝顶的刘伯温为何一生如此意志消沉,总爱冷言冷语,喜好泼人冷水?其实一点儿都不用奇怪,大多数能人都有些特殊的地方,但是刘伯温比一般能人更特殊,他居然敢泼朱元璋冷水。

刘伯温作为聪明绝顶的一代谋臣,上知天文、下识地理、善理政事、精通兵法。最为关键的是,刘伯温善夜观天象、懂星宿占卜,因此往往能通过现有的自然现象对未知之事做出出人意料的精准预判,故而刘伯温有着千古谋臣之英名,在预言谋划方面可与三国时期智慧之化身诸葛亮相提并论,一部《烧饼歌》更是给其出神入化的预言能力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由于其辅佐朱元璋扫平天下,统一了中华大地,故而后世冠以“一统天下刘伯温”之极高评价。

但就是这样一位智谋过人、功勋卓著的千古谋臣,却总是意志消沉、情绪低落,似乎总是对世间万事充满了悲观态度。不仅如此,他还总是将这种悲观情绪带给了身边人——给欣喜若狂的当事人大泼冷水。虽然朱元璋能够成功问鼎天下,刘伯温着实功不可没,但由于几乎朝夕相处,朱元璋也很不幸地“享受”到了刘伯温这种无时无刻不在的悲观情绪带来的不快,而且在朱元璋兴致颇为高涨的三次重大场合,刘伯温也毫不留情地给朱元璋当头泼冷水。朱元璋称帝建国后,1370年农历十一月首次封爵三十六人,而谋断天下、位列“文臣第一”(正德帝之评价)的刘伯温却无缘其中,不得不说也是刘伯温这种“孤傲的悲观”让朱元璋心生不满。

一、纵观刘伯温一生,大多时候意志消沉,习惯冷言冷语,爱泼冷水

纵观刘伯温一生的履历可以发现:这位有着智慧化身的千古谋臣活得着实不开心,他的不快乐似乎与生俱来,并坚强地贯彻其一生,有以下事例可以明证:

1,10岁时,刘伯温的父亲向他灌输汉人的华夷观念时,告知他蒙古人入侵中原,对汉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小刘伯温听后非常不解:既然蒙古人对汉人如此压榨,为何他现在还能衣食无忧?武阳村所有人都能快乐地春耕秋收?正是因为想不通这个民族问题,小刘伯温开始变得沉默寡言了。

2,14岁时,由于小刘伯温越来越沉默寡言,其父判断是在山村憋出来的,于是带他去括城读书,并师从了著名理学大师郑元善。

3,1359年,官场失意的刘伯温卸任回家,整日处在空虚之中,于是开始写起了《郁离子》。同时因正逢乱世,他又精通兵法,他便在家乡中组建了一支几百人武装。但他这支武装力量除了在青田县担任短工职责外,跟他一样没有目标,不知道下一步该何去何从。从处州来的朋友发觉他面如死灰,于是给他推荐了后起之秀朱元璋。

4,1360年,应朱元璋之邀请,包括刘伯温在内的“浙东四先生”前往应天投奔朱元璋。其他三人都满心欢喜、难掩激动之神色,唯有刘伯温望着高高的应天城墙,一种不好的感觉涌上心头:我被困住了。

诸如此类反映刘伯温低落情绪的事迹非常之多,这里不一一赘述。不过接下来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刘伯温不是将他这种低落到极点的悲观情绪自我消化掉,而是很倔强地倾倒给了身边人,这个最“倒霉”的身边人当属朱元璋了。由于在荡平天下过程中,几乎处处离不开刘伯温的出谋划策,因此朱元璋“享受”到刘伯温这种负面情绪的时机非常之多,特别是以下三大场合,刘伯温就狠狠地给兴奋中的朱元璋大泼冷水:

1,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终于击败了他的劲敌陈友谅,陈友谅中箭身亡,朱元璋向问鼎天下的方向迈出了最为艰难的一步,可谓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胜利。此时的朱元璋可谓春风得意,激动情绪不免溢于言表,于是他一面回忆起战场上的惊心动魄的场面,一面又不忘沾沾自喜评价陈友谅的愚蠢。一旁的刘伯温见他如此难掩激动神色,不仅没有受到感染,与之同庆,反而冷冷地丢下一句话:“别忘了,陈友谅的大汉帝国还在呢。”此盆冷水泼得让人透心凉,估计朱元璋听闻后定当心生不快。

2,1366年,朱元璋决定重建应天城,于是下令刘伯温进行设计。见到雨中钟山似有颤抖摇动之迹象,况且有秦始皇斩断龙脉一说,朱元璋害怕他即将到手的江山将会被钟山砸塌,于是下令将宫址后移。做完此事后,朱元璋颇为得意洋洋,以为他即将建立的王朝将会万世稳固。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朱元璋带着文武百官游览城池,所有人都赞不绝口,唯有刘伯温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朱元璋见其这副扫兴的样子,于是挑衅地问道:“如此壮丽之城,谁人能破?”没想到刘伯温还真会扫人兴,当着大家面再次给朱元璋泼冷水:“人是攻不破,但燕子可以飞进来。”

3,1368年农历八月,朱元璋正在跟群臣商量建都故乡临濠,朝野上下均表示同意,但刘伯温又成了那个极不和谐的音符,并且很直接地反对,这让朱元璋很不爽,李善长也借机攻击刘伯温诬陷他另有所图。恰巧此时,徐达兵团解放大都的消息传来,元朝从此退出了中原。面对这一很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事,举朝欢庆,很多人手舞足蹈、满含泪水,跪倒在朱元璋脚下,高呼万岁。朱元璋也一扫不开心之情绪,脸上露出了最为灿烂的笑容。

但刘伯温依旧面色铁青,未有丝毫喜悦神色。朱元璋见到后立马问刘伯温:“鞑虏被驱逐,我中华复兴,先生为何没有半点兴奋?”

刘伯温不答反问道:“皇上您和徐达将军制定的总攻大都计划,为何要绕开秦晋?”

这又一盆冰冷的冷水,让朱元璋大为震动,不过这盆冷水倒不如之前那样令人沮丧,而是让朱元璋清醒了过来,因为蒙古兵团还有一位令人心生恐惧的领袖——王保保。当朱元璋再次看向刘伯温时,刘伯温只淡淡地说出了:“王保保不可轻视也。”End

二、刘伯温如此情绪低落,爱好冷言冷语、泼人冷水,原因有二

纵观刘伯温一生中的一言一行,从外表看确实很是令人扫兴——情绪低落,爱好冷言冷语、破人冷水。不过仔细探究他情绪低落、泼人冷水之背后举动,估计很多人便能发现其中端倪。因此刘伯温之所以悲观情绪泛滥,原因有以下两点:

1,刘伯温是个拥有着独立思想的人。很显然刘伯温少小便是天才人物,但凡他看过的书,都能做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对于他父亲给他开设的晦涩难懂的风水学课程,刘伯温均能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领悟到他需要花费数年才能领悟到的玄机。因此在他父亲眼中,他的儿子刘伯温用“聪明绝顶”形容一点不为过。而进一步能证明刘伯温“聪明绝顶”的便是刘伯温《春秋》授课老师以及理学大师郑元善(字复初,施耐庵的老师)。《春秋》授课老师对其的评价是:只需读一遍便能倒背如流。郑元善短时间内教授了刘伯温后被让刘父领他离开,理由便是:刘伯温悟性很好,必能悟道,他已没什么可教授的。

由此可见,刘伯温的聪明绝顶是获得多方认可的。值得一提的是,越是聪明之人,其思想也就越加丰富并能自我封闭。待自我封闭到一定程度、觉得可以用之解释宇宙万物之现象时,他的大脑便筑起了铜墙铁壁,用以阻隔他人思想的渗透,此时其人格、想法上的独立性也就越突出。

刘伯温的思想独立性早在他十岁时便已初现端倪,当他父亲向他灌输蒙古与中原汉人的“华夷有别”观念时,小刘伯温便持怀疑态度:既然蒙古人真如刘父所言无恶不作,为何他的家乡之人还能快乐地生活着。如此构成了他治国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不讲华夷之辨,因此在他思想理念里,从来就没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华夷大防的民粹观念。也正是因为他自幼脑中自我封闭形成了这一观念,故而出于对周遭汉人持有的蒙古乃异族之“世俗观念”的不认可,他思想上被孤立了起来,也造就了他容易意志消沉、情绪低落的一面。

2,刘伯温很是务实:对与人有关的一切言论持质疑态度,只相信大自然的提示。由刘伯温三次重大场合狠泼朱元璋冷水可以看出:虽然刘伯温喜好在朱元璋兴奋激动时扫他兴致,但他的“冷水”却也不是什么牢骚嘈杂之语,而是真真切切的防患于未然。鄱阳湖大战中,虽然陈友谅死了,但并不代表他的死表征着大汉帝国土崩瓦解,毕竟陈友谅的儿子陈理即位称帝,仍然是朱元璋一大威胁的大汉帝国照旧降雨辽阔、运转正常。融合了朱元璋之心血的新应天城虽然确实城墙稳固,但自古就没有攻不破的、永远坚固的城池,而且数十年后,当燕王朱棣挥师南下,逼得身处此外表坚固城中的建文帝引火焚烧,再一次印证了刘伯温之预言准确。

虽然徐达攻陷了元大都,宣告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结束,但毕竟地方上还残存着元朝的势力,而王保保就是一位令朱元璋不可轻视的元朝悍将。刘伯温之所以如此泼冷水,不正是让朱元璋保持冷静,不要为眼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也正是因为刘伯温的提醒,朱元璋才从欢喜中走了出来,继续保持着冷静的心态荡平元朝残存力量,从而为明朝的全面稳固奠定了基础。

刘伯温为何处事如此冷静?这不得不提他的又一自我封闭之思想——大自然出真知。通过对刘伯温言行举止进行考察,你将会发现,他不信神、也不轻信人之言论,哪怕是圣人之言。传承千古的儒学思想,他都是批判的态度看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如儒家思想认为老天养了万民,因此需要树立一个君王来统治万民。但刘伯温对此解释却是:老天生养的那群民,不懂得自治,所以要立一君王,此君王的职责是惩恶扬善,这里面显然融合了法家思想的意味。

但他唯有相信一样东西——大自然,尤其是他用以预言之用的天象。鄱阳湖大战时,刘伯温和朱元璋正坐在指挥舰上。刘伯温仰望看了看天空,突然大叫一声:“不好”,于是二话不说揪起朱元璋跳上了一条小船,小船飞一样逃离指挥舰。惊魂甫定的朱元璋只听到刘伯温说了六个字:难星过,速更舟。果然朱元璋刚坐稳,他的指挥舰便炸得铁甲乱飞。事后朱元璋问刘伯温如何得知,刘伯温只说他看到了难星来袭,所以想都没想就拉着朱元璋赶紧逃跑。

由此可见,刘伯温不轻信与人有染的一切言论,只相信大自然给出的提示,这实际便是一种极其务实的态度,也正是因为他如此务实,结合他星宿占卜方面的深厚功底,便给后人留下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之神妙预言之能力。

结语

千古谋臣刘伯温虽然集智慧与预言能力于一身,但就他本人而言,却是个心绪容易低落、爱好冷言冷语的扫兴之人,为此朱元璋成为了那个经常“享受”他泼冷水待遇的“倒霉蛋”。而且在战胜陈友谅、新建应天城、攻陷元大都这三大很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场合之时,众人皆欢天喜地、赞不绝口,唯有刘伯温阴沉着脸,并对兴奋中的朱元璋大泼冷水。

刘伯温为何如此情绪低落、意志消沉?这源于两个原因:一是作为智慧化身之刘伯温,是个思想很是独立的思想家,他十岁之时便对父辈灌输的“华夷有别”观念大为困惑并且多加排斥,并以此形成了自己对蒙古人的认知观念。由于其此观念与众人截然不同、格格不入,故而思想上被孤立的他容易意志消沉、悲观沮丧。

二是刘伯温极其务实,对与人有关的一切理论持质疑态度,因此他不信神明,也不完全采信圣人之言,他唯一相信的便是大自然给出的提示。也正是因为他如此务实,因此在面对一时之胜利,刘伯温表现得很是冷静克制,并通过泼冷水形式将朱元璋从满足声中拉回现实,提醒他继续保持着冷静的心态面对残存得敌人,从而为朱元璋开创明朝稳固之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原创文章,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

Copyright © 2019-2024 shaob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90276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