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5年7月9日以天理为本的理学宗师程颢逝世(2024-7-9已更新)

任务文章(作)   2024-07-09 01:19:22

程颢(1032年~1085年7月9日),宋代理学家、教育家。北宋哲学家,理学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河南洛阳人。

以天理为本的理学宗师程颢逝世

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举进士后,历官京兆府都县主簿,江宁府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纯公。淳□元年(1241)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程颢早年受父之命,与弟程颐从周敦颐问学,由此立志于孔孟之道,又泛览诸家,出入于老释,然后『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谓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在洛阳与邵雍、张载亦往来论学。由于他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天理』是他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这就把本来是伦理学上的概念仁抬高为宇宙的本体。

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程颢还提出,自己的心本来没有内外之分,人的心要象天地一样,普照万物;象圣人一样,情顺万事,无有内外。人们如果知物我本为一体,物即我,我即物,与物无对,忘其内外,就自然不存在心为外物所动的问题。诚能如此,其心就澄然无事。无事则定,定则明,至此就『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就可以进入圣域。程颢所谓『定性』,实即『定心』,这是他求得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方法。所以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人心自有『明觉』,『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

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著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即认为教育最高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冥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

Copyright © 2019-2025 shaob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90276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