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2月20日我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高齐云出生(2025-2-20已更新)

任务文章(作)   2025-02-20 02:07:14
我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高齐云出生 高齐云  1933年2月20日,我国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高齐云出生。  人物简介  高齐云,男,1933年2月20日生,江西吉安人。时用笔名齐云,中国著名哲学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1951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教学、研究工作。1978年,开始招收、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主要经历  高齐云生于江西吉安市并受启蒙教育,续受青年教育于湖南衡阳市。  1951年入读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师从文学史家王起教授攻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其学术论文『试论李白诗的艺术成就』后收入中华书局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论文集』。  1956年研究生提前毕业转入新成立中山大学哲学系任助教,后任讲师,专修美学。  1960年代期间在中国国内报纸刊物发表多款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方面文章,其间曾进修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1970年代中期起,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发起带头人之一,中国高等院校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主编,并与多位知名哲学家包括近年陆续逝世的孙伯鍨(2003年)和吴仕康(2004年)共同编辑书写由黄楠森、庄福龄及林利(女)主持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第一部多卷本(八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1980年代起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社会主义辩证法教学研究,着重研究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与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并参与学术界有关活动,曾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会长,广东省企业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等职。  在1980年代,被认为是中国研究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价值地位、研究人道主义与异化等问题的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1998年专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更颇受学术界关注,被认为具有『注重创新,反对教条主义』、『把『现实的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始范畴』等特点。  其学术观点曾带动中国国内部分哲学界学者的『回到马克思』思潮。  长时期患心臓疾病。进入1990年代更日显身心不支,但尽力而为。  2005年8月10日因心脏病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2岁。  主要成就  高齐云一生致力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广东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会会长、广东省企业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广东省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副会长。  也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和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学科的建设,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在教育活动中,他积极引导学生掌握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确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详细占有资料、注意吸收现有成果,不崇拜任何权威、立足独立思考的研究方式,深受学生爱戴。  他主持了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统编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的撰写,该成果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和研究发挥了开拓性作用和长久的影响。他进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原生态、次生态、再生态的观点,以其作为深入分析的一个理论根据,并于1998年出版了其多年研究马克思哲学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生形态探微》,这部著作较好地体现了他的回归马克思、发展马克思的研究思路。他还将对马克思哲学体系——唯物辩证法的理解,应用于现实问题的研究,在阐述社会主义辩证法、建设社会主义辩证法理论学科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其间,他还参加了全国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八卷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编写,担任全书的编委和第3卷主编之一。  其论著还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概论』(1985年主编),『社会主义辩证法概述』(1986年主编),『社会主义改革十论』(1986年主编),『社会主义道德新论』(1988年主编),『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辩证法』(1988年主编),『迎接挑战奋起开拓:广东机械工业在改革开放中崛起』(1990年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次生、再生形态』(1990年主编),等。

Copyright © 2019-2025 shaob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9027661号-1